當期目錄
2023年 第3卷 第4期
2023,
3(4):
1-9.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29
摘要:
目的 研究川西亞高山不同森林恢復方式對土壤團聚體穩定性的影響,為退化森林的適應性恢復和可持續經營提供科學依據。 方法 選取川西亞高山不同恢復方式下的3種森林類型,即岷江冷杉?紅樺次生林(自然恢復,SF)、云杉闊葉混交林(人工種植后自然恢復,MF)和云杉人工林(人工恢復,PF),采用干篩法測定了6個粒級(>5、2~5、1~2、0.5~1、0.25~0.5和<0.25 mm)土壤團聚體的分布特征,計算平均重量直徑(MWD)、幾何平均直徑(GMD)、大于0.25 mm團聚體含量(R>0.25)和土壤可蝕性因子(K)等團聚體穩定性參數,探究不同森林恢復方式對土壤團聚體穩定性的影響。 結果 研究發現,SF和MF的團聚體分布以>2 mm團聚體為優勢粒級,而PF的團聚體在各粒級分布較均勻。不同恢復方式對土壤團聚體穩定性參數(MWD、R >0.25、K)影響差異顯著(P<0.05),其中SF和MF的土壤MWD和R>0.25均高于PF,而土壤可蝕性因子K低于PF。不同恢復方式的土壤團聚體穩定性與土壤有機碳、全氮含量和碳氮比及細根周轉率顯著相關,且細根周轉率能解釋超30%的土壤團聚體穩定性變異,說明森林恢復方式對土壤團聚體穩定性的影響與土壤有機質的周轉過程密切相關。 結論 主要受不同森林的細根周轉差異對土壤有機碳輸入的影響,自然恢復形成的混交林較人工種植的針葉純林更有利于土壤團聚體的穩定。因此,在川西亞高山地區退化森林恢復中,宜采用自然恢復或營建混交林的方式,有利于土壤結構的穩定。
2023,
3(4):
10-22.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34
摘要:
目的 探究萊州灣南岸土壤可溶性鹽含量、pH值和養分的空間分布特征,為我國北方濱海鹽漬土區脆弱生境生態保護與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方法 以萊州灣南部海岸線以南30 km的區域為研究對象,基于3 km距離的網格化布點法采集313個樣點0~20、20~40、40~60 cm深度的土壤樣品,經室內測定結合地統計學原理與地理信息系統等方法,揭示不同土層可溶性鹽含量、pH值及表層土壤各養分指標的空間變異性特征。 結果 1)研究區域0~20、20~40、40~60 cm土層可溶性鹽含量分別介于0.19~8.44、0.14~9.86、0.18~10.61 g?kg?1之間,各土層平均土壤可溶性鹽含量分別為1.23±1.65、1.42±1.73、1.48±1.72 g?kg?1,鹽漬化等級以非鹽漬化土為主,鹽漬化類型以硫酸鹽?氯化物型及氯化物?硫酸鹽型為主,土壤含鹽量隨土層深度增加而增加。各土層可溶性鹽含量空間分布不均,0~20 cm土層土壤鹽分呈中等程度的空間自相關性,20~40 cm和40~60 cm土層鹽分空間自相關性較強。2)研究區域0~20、20~40、40~60 cm土層土壤pH值分別介于7.04~9.38、7.04~9.66、7.08~9.79之間,各土層平均土壤pH值分別為8.17±0.46、8.39±0.47和8.46±0.46,整體以非堿性等級為主;0~20 cm土層pH值呈中等程度的空間自相關特征,20~40 cm和40~60 cm土層pH值空間自相關性較強。3)研究區域表層土壤有機質、全磷和全鉀含量介于0.28~30.29、0.20~1.29、15.44~23.01 g?kg?1 之間,平均含量分別為9.70±6.50、0.59±0.21和19.21±1.31 g?kg?1;有效氮和速效鉀的含量介于1.33~66.72mg?kg?1和24.90~248.20 mg?kg?1 之間,平均含量分別為12.67±9.62mg?kg?1和94.64±45.60 mg?kg?1。土壤有機質和速效鉀含量呈由海到陸沿平行于海岸線的方向帶狀增加的分布趨勢,空間自相關性較強。有效氮、全磷、全鉀空間分布不均,呈中等程度的空間自相關特征。 結論 萊州灣南岸土壤鹽堿程度和養分含量總體呈較低水平且空間分布不均,各指標空間變異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結構性因素與隨機性因素的共同影響,人為活動、土壤質地與植被生長狀況是萊州灣南岸土壤鹽堿與養分空間變異的主控因素。本研究可為我國陸地生態系統脆弱生境生態保護與精準修復、北方濱海鹽漬土科學管理與利用、邊際土地產能提升與固碳增匯等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2023,
3(4):
23-31.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26
摘要:
目的 采用田間實驗研究施用堆肥污泥對楊樹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質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響,以期為合理利用堆肥污泥提供科學依據。 方法 通過2年田間實驗,研究不同堆肥污泥施用量(對照CK、 低量LS、中量MS和高量HS)對植物生物量和土壤的營養成分、重金屬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數量、微生物功能多樣性的影響。 結果 施用堆肥污泥明顯改善土壤營養成分,其中土壤有機碳、有效氮、全氮、全磷含量平均增幅為0.8~2.3倍;堆肥污泥施用亦增加土壤重金屬含量,但基本可控。堆肥污泥施用對土壤MBC、微生物數量和群落功能多樣性均產生積極影響,尤其土壤MBC和微生物數量平均增幅分別為37.5%~65.7%和32.5%~183.9%。堆肥污泥施用提高楊樹地上、根系和整株生物量,平均增幅為38.3%~89.3%。 結論 施用堆肥污泥不僅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和微生物環境,而且能提高楊樹的生物量,堆肥污泥每年最佳用量為15 t/hm2。
2023,
3(4):
32-43.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11
摘要:
目的 動態評估吉林省的濕地調蓄洪水功能價值,為吉林省的濕地安全及濕地環境管理提供理論支撐。 方法 通過機會成本法對吉林省2013、2017年的濕地調蓄洪水功能價值進行對比和評估,分析不同類型濕地及各市的濕地調蓄洪水功能價值變化。 結果 2013和2017年吉林省濕地調蓄洪水功能的總價值分別為2910.10億元和2685.49億元,受濕地面積降低的影響,2017年比2013年減少了224.61億元,對應減少比例為7.72%。在吉林省各市中,濕地調蓄洪水功能價值增加最大的為吉林市(157.47億元),降低最大的為松原市(?218.77億元)。雖有部分城市的洪水調蓄功能價值上漲,但吉林省濕地調蓄洪水功能價值整體呈下降狀態,而且各市的濕地調蓄洪水功能價值的單位面積(每公頃濕地面積)和人均擁有量均有所變化。在各濕地類型的調蓄洪水功能價值中,沼澤濕地由2013年的510.97億元增加至2017年的777.60億元,是唯一增加的濕地類型,而人工濕地、河流濕地和湖泊濕地這3種濕地類型均有所下降。 結論 相比2013年,2017年吉林省的濕地調蓄洪水功能價值整體呈下降趨勢,各市和各類濕地的單位面積和人均的濕地調蓄洪水功能價值有明顯的地域差異。
2023,
3(4):
44-53.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37
摘要:
目的 以雷州半島的10個風水林為研究對象,系統分析風水林群落的植物多樣性,探討風水林森林斑塊面積對物種存留的貢獻與影響。 方法 每個風水林建立1個40 m×40 m的樣地,分析群落α多樣性、β多樣性和森林斑塊面積對風水林植物多樣性的影響。 結果 1)雷州半島10個風水林中保存著190種植物。喬木層與草本層均由1個或若干優勢種與較多的稀有種組成;且均以出現頻次為1的物種豐富度比例最高,分別占其物種總豐富度的39.26%與48.48%。2)喬木層與草本層種的Jaccard相似性指數均值僅為31.29%與15.46%,Bray-Curtis相似性指數均值僅為25.62%與11.38%;喬木層與草本層間的物種Jaccard相似性指數與Bray-Curtis相似性指數僅為22.77%與12.12%。3)風水林斑塊面積與風水林植物多樣性保存水平無顯著相關關系,且森林斑塊面積對風水林植物喬木層與草本層植物多樣性組成的影響相對較小。 結論 雖然雷州半島風水林保存著豐富的植物,且風水林森林斑塊面積大小對其多樣性的影響相對較小,但因風水林呈現破碎化,林內大部分植物種類為稀有種,僅有部分種子轉化為幼苗,群落的穩定性與抗干擾性相對較弱。
2023,
3(4):
54-65.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21
摘要:
目的 通過衛星跟蹤了解半散養丹頂鶴(Grus japonensis)的遷徙路線,為丹頂鶴及其棲息地保護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方法 基于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半散養丹頂鶴的數據,通過繪制遷徙路線圖、劃分中途停歇地類型、定義丹頂鶴遷徙參數并采用雙因素方差分析,確定丹頂鶴的遷徙路線、重要中途停歇地、遷徙時長、停歇次數、停歇時長、遷徙距離、遷徙節段距離及其個體差異。 結果 半散養丹頂鶴在中國東部地區的遷徙路線涉及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遼寧、河北、山東和江蘇7個省區;丹頂鶴遷徙距離在個體水平中差異極顯著(P=0.004),其余遷徙參數在個體和季節水平中均無顯著性差異;發現的6處重要中途停歇地分別是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寧姜水庫、大慶市的北興泡子,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中旗寶龍山鎮的小額倫索克嘎查,遼寧省沈陽市新民市周坨子鎮的東炮臺子村、盤錦市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山東省東營市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結論 半散養丹頂鶴的遷徙路線與野生丹頂鶴的大陸西部種群的遷徙路線基本一致,個體間不同年份越冬棲息地選擇的差異對于丹頂鶴遷徙距離具有極顯著影響;丹頂鶴的部分重要中途停歇地和游蕩期間的覓食地位于保護地體系之外,需要加強監管和保護。
2023,
3(4):
66-73.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42
摘要:
隨著人類活動加劇和極端事件增加,全球生態系統正在承受各種類型、強度和頻度的干擾,生態系統及其過程對于干擾的韌性成為生態學中日益關注的熱點。目前,國內外生態學界對于韌性的描述眾多,適用對象和側重點各不相同。本文闡述了“resilience”一詞在生態學中的含義,從生態系統和生態指標2個層次,系統總結了韌性的概念范疇,包括抵抗力、恢復力、穩定性、復雜性、生態閾值和韌性的關系,介紹了如何使用單變量和雙變量表征生態系統韌性。通過了解和提高生態系統韌性,可以為生態系統保護、管理和修復提供依據,并對維持生態系統功能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人類活動加劇和極端事件增加,全球生態系統正在承受各種類型、強度和頻度的干擾,生態系統及其過程對于干擾的韌性成為生態學中日益關注的熱點。目前,國內外生態學界對于韌性的描述眾多,適用對象和側重點各不相同。本文闡述了“resilience”一詞在生態學中的含義,從生態系統和生態指標2個層次,系統總結了韌性的概念范疇,包括抵抗力、恢復力、穩定性、復雜性、生態閾值和韌性的關系,介紹了如何使用單變量和雙變量表征生態系統韌性。通過了解和提高生態系統韌性,可以為生態系統保護、管理和修復提供依據,并對維持生態系統功能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2023,
3(4):
74-86.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25
摘要:
在鳥類多樣性研究中,種類和數量是評估物種受脅狀況、種群動態、群落結構特征、生態系統功能和棲息地質量的常用參數。受到鳥類生態類型多樣、行為特征和生活史差異較大等因素的影響,野外調查結果與鳥類多樣性的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偏差。本文整理了7種常見鳥類多樣性調查方法的概念和調查統計指標,包括標圖法、直接計數法、樣線法、樣點法、紅外相機調查法、網捕法和鳴聲調查法,并對比了各方法的優缺點,以及在不同生境、不同鳥類類群間的適用性和生態假設條件。建議根據研究目的和對象選擇合適的調查方法,并多方法綜合使用,如樣點法和樣線法的適用范圍最廣,但活動隱蔽或數量稀少的鳥類需借助網捕、紅外相機或鳴聲法補充調查。其次提出傳統方法與新技術的結合使用,如水鳥調查中結合無人機和地面直接計數,雉科鳥類調查中結合紅外相機和標圖法,將有效提高調查效率和準確度。最后強調鳥類多樣性調查方法的標準化對今后我國鳥類學群落理論研究、大尺度多樣性監測網絡與評價體系建設、區域保護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在鳥類多樣性研究中,種類和數量是評估物種受脅狀況、種群動態、群落結構特征、生態系統功能和棲息地質量的常用參數。受到鳥類生態類型多樣、行為特征和生活史差異較大等因素的影響,野外調查結果與鳥類多樣性的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偏差。本文整理了7種常見鳥類多樣性調查方法的概念和調查統計指標,包括標圖法、直接計數法、樣線法、樣點法、紅外相機調查法、網捕法和鳴聲調查法,并對比了各方法的優缺點,以及在不同生境、不同鳥類類群間的適用性和生態假設條件。建議根據研究目的和對象選擇合適的調查方法,并多方法綜合使用,如樣點法和樣線法的適用范圍最廣,但活動隱蔽或數量稀少的鳥類需借助網捕、紅外相機或鳴聲法補充調查。其次提出傳統方法與新技術的結合使用,如水鳥調查中結合無人機和地面直接計數,雉科鳥類調查中結合紅外相機和標圖法,將有效提高調查效率和準確度。最后強調鳥類多樣性調查方法的標準化對今后我國鳥類學群落理論研究、大尺度多樣性監測網絡與評價體系建設、區域保護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2023,
3(4):
87-88.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23
摘要:
2021年5月28日和2022年5月6日,安裝在新疆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紅外相機連續2年拍攝到棕熊(Ursus arctos)照片。經查詢文獻,此次紅外相機拍攝到的棕熊為西藏亞種:藏棕熊(U. a. pruinosus),是新疆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筆實體記錄。
2021年5月28日和2022年5月6日,安裝在新疆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紅外相機連續2年拍攝到棕熊(Ursus arctos)照片。經查詢文獻,此次紅外相機拍攝到的棕熊為西藏亞種:藏棕熊(U. a. pruinosus),是新疆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筆實體記錄。
2023,
3(4):
89-90.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41
摘要:
2023年5月12日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巡護人員在安康市漢濱區恒口鎮月壩村(32.754791° N,108.699182° E)記錄到1只全身褐色,有黃白色眉紋,眼黃褐色的鷦鶯。經鑒定為純色山鷦鶯(Prinia inornata),是陜西省新紀錄。
2023年5月12日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巡護人員在安康市漢濱區恒口鎮月壩村(32.754791° N,108.699182° E)記錄到1只全身褐色,有黃白色眉紋,眼黃褐色的鷦鶯。經鑒定為純色山鷦鶯(Prinia inornata),是陜西省新紀錄。
2023,
3(4):
93-94.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27
摘要:
2022年11月25日在湖南長沙岳麓山風景區(28°10′30.48″ N,112°56′15.00″ E,海拔164 m)觀察并記錄到雀形目鳥類1只,通過對其形態辨識并查閱相關資料文獻,確定其為戴菊(Regulus regulus),2012年3月25日在湖南長沙市烈士公園(28°12′28.67″ N,112°59′38.78″ E,海拔58 m)也曾發現過1只戴菊,該鳥類應屬湖南省鳥類新紀錄。
2022年11月25日在湖南長沙岳麓山風景區(28°10′30.48″ N,112°56′15.00″ E,海拔164 m)觀察并記錄到雀形目鳥類1只,通過對其形態辨識并查閱相關資料文獻,確定其為戴菊(Regulus regulus),2012年3月25日在湖南長沙市烈士公園(28°12′28.67″ N,112°59′38.78″ E,海拔58 m)也曾發現過1只戴菊,該鳥類應屬湖南省鳥類新紀錄。